乡村记忆方圆故事澎湃在线

肢端型白癜风怎么办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9/9336271.html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他强调,“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水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地方,遍布着众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它体现着文水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文水宣传特意开设专栏“乡村记忆”,推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梁大智同志采写的《乡村记忆》系列文章,陆续介绍文水县古村落的故事。

古时候的方圆村其实既不方,也不圆,一条长长的南北正街贯穿全村,东西街虽然多,但都很短,有的还是通到正街的半条街。东西街从南到北有七条:五道爷街、打狼旮旯街、同心社街、河东与河西街、十王殿街、庙东庙西街、后头街。村里有两座祠堂,李家祠堂在庙东街,筵家祠堂在五道爷街东头。有的姓氏在户里设有神轴,便出现了庙东街的李家户、十王殿街的梁家户、河西街的吴家户、后头街的畅家户和王家户。

方圆村李姓、吕姓较多。村里人对姓氏有个顺口溜:“一匹马,两只杨,五郭四李十三张,七杂八货九家王,冯郝两家宅地主,姓畅的住在疙塔上,姓筵的住的堂儿上。”

文水自宋元符以后,地贯七乡,隐泉、维贤、东皋、里仁、神交等,后易之以坊都,共七十有九。在城曰坊,武修坊、贵信坊、忠孝坊、明教坊、善治坊,另有以南关厢。在城曰坊为领,在乡曰都为属。每都十甲,每甲十户,共七千九百户,每都甲外为畸零户。

清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载:“南关厢领乡都十二。”“东贤都,在县东北十五里。为村三:方圆村、文倚村、吕家山。”“慧明寺,在东贤都。”故,该县志中记载着方圆村的慧明寺。

村正东有座慧明寺为两进院,山门进去有东西厢房,正面是韦陀殿,殿内有铜质韦陀塑像,韦陀殿两侧有钟鼓楼。后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殿五间,塑有三尊古佛,正殿两边有耳殿。

村西北真武庙坐北朝南,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出廊梁架,柱头斗栱五踩双下昂,明间出斜栱一朵。东西耳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无廊梁架。

村东北观音堂正殿面宽一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四檩前出廊梁架,殿内墙壁有观音故事壁画,供奉有三尊菩萨像,庙内有耳殿。清乾隆二十八年(年)《重修观音庵碑记》载:“方圆村有观音佛庵,自有明创建以来,迄今百有余岁矣。”

村中心有座老爷庙,老爷庙前是古戏台。戏台石砌台基,里为三间,外为五间,前部两侧各多出一间,进深六椽,屋顶从中间分开,前面为单檐硬山顶,后面为单檐卷棚顶,柱头斗栱三踩单昂。

村正街南北两头都有一座五道爷庙。村里有五座影壁,分别在同心街西、河东街、河西街、庙西街、后头街。后头街影壁在丁字街口,东面供有文昌爷,南面供有五道爷。

传说,真武庙里有个珍珠和尚,个子不大,身体发胖,但武艺高强,特别是铁头功更是一绝。村里有“大力士”畅贵生和珍珠和尚打赌,商定畅贵生打珍珠和尚三拳头,珍珠和尚用头撞畅贵生一头。畅贵生三拳下去,珍珠和尚纹丝不动。珍珠和尚让畅贵生靠在一块石碑上,迎头便撞过去,谁知畅贵生一躲闪,那石碑一下被撞成两截。

说起畅贵生,在文水城东也是个传奇人物,据说饭量很大,能吃斗米斗面。南贤八角寺门口的大石狮子,常常就挪位了,寺里众人一起把石狮子抬回原位,过两天又挪位了,大家以为石狮子成精了。一天拂晓,寺内人藏在钟鼓楼上观察着石狮子的情况,发现有个人影,弯下腰一手就把石狮子夹在腰间,走几步再把石狮子放下。众人报告了住持,住持出来一看,正是身材魁梧的畅贵生,忙请到寺内饭菜招待。等到他收满一车货时赶着毛驴车往回走,看见庄稼地里有条小路,便插着小路走开了。主家拦住他不让走,他指着前面推着的独轮车说,他能走为啥我就不能走?主家说,人家是独轮车,一个轮子才能走。畅贵生二话没说,一手托起了一个车轮走开了。主家看得傻眼了,连忙说,好汉,以后你路过这里想走就走吧。

村里的碾米磨面要起早排队,而畅贵生等到夜晚没有人用了,把碾磙子卸下来抱到一边,第二天谁也搬不上去,畅贵生走过来说,怎么这碾子没有人用?那我来用吧。说着把碾磙子搬起来装上。

传说,方圆村真武庙里曾有条大蛇,经常到村西井里喝水,头已经到了井里了,尾巴还没有出庙。有人说当时村里经常闻到蛇吐出来的冰片味道。

在方圆村西北二里地的地方叫磨上,原来这里有个小村庄,叫新王村,实际上和方圆村是一个村,所以人们也称方圆庄。宋元符年间发大水,把这个村冲没了,方圆村也冲成了河东河西。至此,新王村的人们也都迁到方圆村里住了。

据考证,方圆村梁姓是梁锦阳之后。明朝洪武元年(年)间,梁涣带领梁伯依、梁伯英迁到武午、方圆村一带。孟姓是从交城大营迁来的,始祖是孟国富。朱姓是当年朱大奎和朱大章二兄弟,从本县朱家堡迁来的。吴姓迁方圆村第一代始祖是吴树,后又有吴大海生有永和、永信、永书、安儿。

方圆村以生活区域划分都有社社,每当元宵节期间便以社社闹红火。十王殿社的纺车秋千、转心宫灯、柏叶牌楼最为特色。后头社用木板建起小型寺庙,人们叫“堂庄”,还有二鬼推磨、秋千等。同心社也有秋千、旺火等。元宵节期间,各社社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每年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圣诞日,这天在村东北的观音堂放烟火,戴架儿,还花花。求子得子的要连续还愿十二年。

当年,在文水一提起“出北门”,人们都知道是方圆村的大户梁曰文。梁曰文在北京开有多家绸缎店,在村南打狼旮旯街建有南北两座大院。南院在路南坐南朝北的二进院,大门在院偏西北方向,门西有一间倒座北房,门东有三间倒座北房。院内西厢房五间,南面是停轿车厅。南厅东侧是砖雕垂花门,进入里院是以西为上的院子,正房五间,南北厢房各三间。北院在路北与南院相对,坐北朝南,五个高台阶上是砖雕垂花街门,两边有石狮子。院内正房一明两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

张庆生在包头“福聚昇”当掌柜,是包头山西商会的副会长。村后头街疙瘩上有一座宅院,由于地基高,人称“高台院”。砖雕街门的门扇全部用铁皮包裹,上面布满蘑菇铁钉。院内正房五大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据说,原来村里后街想修一座过街阁楼,张庆生让捎回一千六百个银元。结果家里有人染上了毒瘾,银元也给花光了。

方圆村廪贡生杨鲁在清光绪九年《文水县志》“人物志”中有记载:“胸罗坟典,学有根柢。屡踬场屋无愠色。家贫授徒,不较束修。平生砥砺名节,以安命惜福为第一。享寿九十。”方圆村吴家曾有过举人吴兆南,清同治中举;秀才吴效英是年生人。在庙前古戏台对面有座吴家旗杆院,坐北朝南,门前高耸两根杉木单斗旗杆,石雕花纹底座。门楼上悬“文魁”木刻牌匾,院内正房五间,东面三间位祭祖先大厅,东有三间厢房,房屋似寺庙状,插飞锦瓦。

方圆村人杰地灵,村民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成敦泰武秀才出生,聪颖果敢。一天,他写了一封信嘱咐四儿子成大业说,一定要亲手交给知县。成大业也是个懂礼节的文化人,遵父命把信送到知县手中。知县看着信读到:“自送忤逆,强制戒毒。”随后便把成大业关了起来。结果,成大业果然戒毒成功,回村后娶妻生子,生了九个儿子。据说流传很广的秧歌《洗衣计》就是成大业创作的,分“逃难”“投案”“下南京”“开店”“游地狱”“团圆”等十几本,能演几天几夜。

朱万福生有六子,老三朱世兴在包头学徒,后成“记永昌”掌柜,四弟朱世营、六弟朱世隆也相继去包头,主要经营“记永昌”绒毛店,在包头当地购买日用品到大圐圙换成绒毛、皮货,用骆驼驮回包头,再发往北京等地,生意越来越兴隆。

成敦科是个恭谦礼让的人,说话柔绵,常带笑容,与人为善,和气生财。他在西山开木材厂,利用河水漂流运送木料,生意越做越大。成敦科平常喜欢喝酒,人称“二两”,经常把“生活生活”挂在口上。然而,他沾上毒瘾,先是让一姓李的中间人卖家具,又把村里的两处大院也卖掉了。据说他不好意思出面,便让中间人去卖,结果中间人却捞了不少好处。后来在村里没脸待下去了,便到太原等地要饭去了。

成敦川精通中医,留有一把长长的白胡子,人称悬壶济世的“活神仙”。医术精湛,待人真诚,医德仁心,有钱没钱都诚心救治。老百姓都愿意让他看病,有时候他诊断是小病,就会送一包草药。回去一喝果然见效。成敦川培养了很多中医徒弟,成了远近闻名的“名医”。

村长吕清石爱出点子,经常给村里人出主意。有村民到省城打官司,求教于吕清石,吕清石听了村民的诉述后说,你这官司肯定能赢,不过大老爷让你往上跪的时候,你一定要往下跪,如此一般地教了村民。果然,大老爷听了诉状后让往上跪,村民却往下跪。大老爷说你怎么不往上跪呢?村民说,我往上跪怕大老爷把公堂案桌掀翻,说成是我大闹公堂,这不是就能治我的罪吗?大老爷说,你们方圆村的人真厉害。村民说,我们村厉害的人多得是。最后,村民真的赢了官司。还有位村长叫李有美,主持修建了护村堰,一直修到文倚村的地界。

“方圆村的会撵不了,方圆村的秧歌禁不了。”每年十月十八是方圆村古庙会,会期大概一个来月。内蒙、河北、太原等地的客商都会来卖货,周边县的人都会来赶庙会,购买日用品,置办年货,特别是西山的老百姓,下山来就会把大半年的货物买好。这个古庙会在当地很有名,也非常隆重。当时文水县城日本警备队队长是开栅人,小名叫三卜楞,试图把这个古庙会撵到开栅去,结果想尽一切办法都没有得逞。方圆村有个秧歌班子,日本人占领期间所谓强化治安,不让集会,禁止秧歌演出,但方圆村秧歌始终没有停止。

一次,方圆村秧歌到汾阳演武去演出,一个个土里土气的庄稼汉形象让人家看不起。开场前打了一段“二通”,打得人们提起了劲儿,接着一出《买胭脂》让观众目瞪口呆,半天才反应过来,本来准备喝倒彩的人们变成了热烈的掌声。村里马上送来兑久峪的煤,汾阳的油糕,杏花村的酒热情招待。

方圆村的秧歌一炮打响,特别是在汾阳、交城、祁县、太谷等晋中一带很有名气,涌现出来许多秧歌名角,人们把方圆村叫做“秧歌窝则”。“纳粮馍馍一道纸,后头跟的四色礼。”纳粮馍馍原名叫张印高,一道纸原名叫王宝银,四色礼原名叫王学文。还有水仙花梁廷昌,交代清王学俭,娃娃声王守信,西北风李丰略,鼓师吕淑善以及李桂茂、郭双虎等。他们请太谷的秧歌大师法海师傅为老师教授秧歌,同时还请晋剧大师“四杆旗”教授晋剧,当地人称方圆村秧歌班子叫“风搅雪”,既能唱秧歌,如《回家》《洗衣计》《上包头》《换碗》,也能唱晋剧,如《三娘教子》等。据说一道纸王宝银与水仙花梁廷昌演唱的《回家》《算账》更是精彩,配合得天衣无缝。娃娃声王守信一口童声,长得可爱,演出后下了台,小媳妇们争着给他衣服布袋里塞糖块。方圆村秧歌名角梁廷昌、王宝银曾进入晋中秧歌剧团,鼓师吕淑善进入交城秧歌剧团。

正是方圆村“秧歌窝则”的熏陶,该村姑娘王奴儿嫁到交城山张氏人家,生了两子张早科、张海科。当时交城山吃的是山药蛋,骑的是毛驴驴,于是诞生了著名的民歌《交城山》。

方圆村是八路军武工队经常活动的地方,吕雪梅、王智等经常在这里宣传发动,打击敌人。

一九四七年的一天,阎锡山的民卫军突然包围了方圆村,把村民集中在老爷庙院内。民卫军把我农会干部闫马年押在戏台前,高声问“闫马年是好人吗?”“是好人!”村民杨占旭大声说。民卫军向他跑来。只见杨占旭凭借地形熟悉的优势,迅速跑出老爷庙,穿过胡同藏在了宝林则院里。随后,闫马年被民卫军乱棍打死。不久,另一位农会干部王保六在外村被杀。

当时斗争形势既紧张又复杂,民兵们都是夜晚下山执行任务,白天就撤回西山。一天,民兵杨双狗晚上下山执行任务,任务完成后天已大亮,只好隐蔽在野外一个瓜庵里。村里民卫军的一个妇女分队长上地时发现了杨双狗,立即报告了民卫军,很快杨双狗所在的瓜庵被包围了,一阵枪响后,杨双狗牺牲了。几天后的一个夜晚,武工队摸进方圆村那个敌妇女分队长家中,把她带到村东,身上绑上石头扔到了井里。

民国三十年左右,李本纯是村里的学董,武合贤、王之乔是方圆小学的教师。农闲时有学生八、九十名,农忙时要少一些。学校在慧明寺西面,分南北两个院,南院有南房和西房,主要是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北面一小院,主要是一至三年级学生。宋其昌原来也当过教师,后来参加了革命。

民国十八年大旱,方圆村便挖了近二百多眼旱井,采用吊杆提水浇地。井的大小一个是看深度,再一个是看井周长,周长一般按砖的数量计算,小井24砖,中井32砖。方圆村有个叫“疤楞”的人,挖了一口大井,深一丈八尺,周长48砖,可用两个吊杆提水。这些井缓解了方圆村农田的旱情。

宣统元年《文水乡土志》记载:“核桃果分数种,武午方圆等村弥望成林,可当桃花源之目。”可见,方圆村曾经是核桃种植之地。

在北京“通三益”老字号一份百年前的进货清单中有这样的记载:“出于山西文水县熏葡萄甜,紫红高,黑葡萄味酸次;清源县白葡次,长粒黑葡味酸次也。”不难看出,文水的葡萄在历史上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文水县葡萄生产历史悠久,品种优良。

据光绪年间《山西通志》记载:“蒲桃(即葡萄),产清源、文水、太谷者佳”。宣统元年《文水乡土志》:“葡萄,武午方圆等村最多,……分红白长圆数种,葡萄干,白葡萄所熏充贡品。”由葡萄产生的葡萄干是我县方圆、武午村的特产而闻名全国。葡萄干既能长期保存,食之又有去风克食的功能。经考证,文水熏制葡萄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由于熏制的葡萄干色鲜、肉厚、味佳,曾朝贡过皇帝。

据光绪九年文水县志记载:“贡筐,葡萄干,正贡三大箱九十,随贡三大箱九十,大箱内各三小箱,一箱各十,俱用黄裱装箱解京,正随贡外又有解省副贡,相沿已久,不知始于何年,诚有如范论所云者,光绪八年十月奉”。据说文水熏葡萄干盛期仅方圆村就有四十八家熏房。由此可见,文水县“白葡干”能在“通三益”清单中有这样的描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方圆村中心,还有座清代熏葡萄坊,坐南朝北,长5.3米,宽4.28米,面积22.68平方米。面宽一间,进深三椽,平顶,挑高4.15米,两侧山墙各有四排孔,每排22孔。熏葡萄时便会在此架上木板,中间编上柳条,把葡萄放在上面,下面用火烧烤,最后制成葡萄干。方圆村的熏葡萄,为文水葡萄生产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图文:梁大智

原标题:《方圆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guzx.com/tgxrw/13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