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父母的地方就叫故乡人民资讯

口述/悦珍文字整理/飞侠

“一场罕见的大雪,只下在母亲头上”,这句话,我忘记谁说的了,说得很“走心”。是呀,我们是看到了雪,但有谁去安抚这雪花?这雪里不知道深藏着多少个让我们眼睛泛红、鼻子泛酸的故事呀!厚爱无需多言。

情事

倾诉与聆听,城市人的情感故事。

请勿对号入座。

我难忘的一场情感经历

●不知不觉,我来到上海这座城市已经有22年了,当初到上海投奔亲戚时只是个18岁、从来没走出过山西的农村小丫头,一晃,已经步入中年、四十不惑了。想当年从老家山西晋中市太谷县任村乡下属的郝村到这个国内最繁华的大都市时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自己手足无措的傻样与局促的一幕仍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对土地,他俩从不吝啬力气,对子女,总是忽略自己。他俩既没有高深的文化水平,也没有让人羡慕的职业。但在我眼里,他们所给予我的父爱母爱,像大家平时描述的一样,如高山如海洋,沉默而又博大。给我力量、方向与信心,让我从容面对这个看似残酷而又时常充满温情的世界。

对于父亲,对于父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而这记忆,安全又踏实,平凡又难忘,心酸又幸福。现如今,艰难的生活已不再,然而父亲的目光仍在我身上,不肯挪,不肯放。

难忘小时候摇荡父亲用旧轮胎和木板自制的秋千;难忘夏日夜间他带我拿着手电筒捕蝉;难忘离家后每一次和他电话中“海阔天空”的畅谈;更难忘每次劝他戒烟引起他的“反感”……

记得小时候,夏天里特别热,父亲经常不顾农忙的劳累,回家后就骑上他那辆二八大杠的自行车,让我坐在前面,还不忘把一个自制的风车插在车头,带我去那条两旁都栽满了大杨树的路上“兜风”,车子骑起来,风也吹起来,那父爱牌的凉爽在父亲额头的汗珠里吹散。今天想想,那情景很甜也很酸……

记得当年离家到沪时,是在过完年没几天。父亲骑着自行车,我坐他后面。鹅毛般雪花飘着,我心里却很暖。父亲提醒我,外面大棉袄裹紧点,我们很快就到车站。我包裹的只剩双眼,和父亲说慢点。大雪纷飞的寒冷天,他头上却冒汗。我站在车站台阶上,认真地想给他擦擦汗,他却别过脸。这是我父亲送我时的情景,直到今天想起来我鼻子仍泛酸。有好几次想给他聊聊当时的情景,可每次面对他时都不知如何开口……

记得小时候在冬天里父亲骑车带我的情景。同样是冬天,北方要比南方更冷些。当时的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原本我们俩出门时,每个人都是戴了手套的,但是一出大门,父亲还是把他的大棉手套戴在我小棉手套的外面。在“执拗”的父爱面前,我不“服从领导”是行不通的。

所以,在我的印象里,有好几次父亲都是“赤手空拳”在前面骑车,我则在后座上享受着被父爱融化的冬天的温暖。常听到周围人说:有一种冷,叫你父母觉得你冷。是的,父母的爱有时虽出于“主观判断”,但现实生活里,又有谁去抗拒且无视这份沉甸甸的爱与关怀呢?

小时候,物质比较匮乏,父亲为了弥补我和弟弟买不起水果的缺憾,就从一远房亲戚家移栽了两棵杏树。我至今还记得杏树结果实的第一年,我和弟弟每天都跑到菜园里,站到杏树下张望:这杏儿为啥长得这么慢?啥时候能变黄?当时,感觉每一天都过得特别漫长,心里格外的期盼和着急。

●父亲告诉我俩说:麦子黄的时候,杏儿就成熟啦。是的,当那成熟的麦子像金色的海洋在大地上铺开的时候,当我们要帮着父母抢收麦子的时候,杏儿也在不紧不慢地成熟。是的,杏儿由青变黄不用太多时间,一眨眼,杏儿就成熟了,我和弟弟在干农活之余,总会悄悄地跑到菜园子的杏树底下,我托着弟弟的脚,他像猴子一样灵便,很快就爬到树上,接着他使劲晃动树枝,成熟的杏儿就会毫不犹豫地从树上落下来。我赶紧把杏儿捡起来,把上衣往前一拉,把杏儿兜住。然后等弟弟下树后,我和弟弟把杏儿在衣服上稍微蹭一蹭,就直接入口,清凉凉,甜丝丝,味道浓郁得化都化不开。

在当时,杏儿是我和弟弟童年的美味,也是我和弟弟童年里解馋的最美好时光。如今,一想起家乡的甜杏儿,一缕思乡的惆怅就会轻轻勾上心头,渐渐蔓延开来,心里涨满思乡的愁绪。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在我看来,沉甸甸的乡愁是故乡园子里那郁郁葱葱的杏树,它早已经融进了我记忆中,无法割舍。

现在的我,远离家乡在外,天天围着女儿转,绕着工作跑,就连常回家看看父母的机会都少之又少,心中愧疚从未消散过。虽说现在除了电话还能视频聊天,但是在我看来,这只是对我这个离家孩子的一丝慰藉罢了。很多时间里,那相隔两地的遥远路程,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

我虽不能奢望像朱自清先生一样,通过一个背影就能把父爱诠释得淋漓尽致;也不敢奢望像李健先生一样,通过一首歌曲将父爱演绎得引起所有人共鸣。但是,父亲于我,父爱于我是:他的勤劳,教我踏实做事;他的善良,教我老实做人;他的坚韧,让我学会相信与努力。

写到这里,我想起筷子兄弟的那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名曲《父亲》: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今年的母亲节,圈内外的朋友们此起彼伏互相祝福着,都想把原本很伟大的母爱再渲染、再升华些。而我和母亲之间的爱从来不在节日的问候里,而是在彼此的内心深处相互温暖着。

我那天只是给我妈打了个电话,并且只字不提母亲节的字样。因为我知道,在一个农村老太太眼里,母亲节不会和她发生任何“反应”,也是不赶这个时髦的。给她提母亲节,倒不如听她唠叨唠叨家里喂的鸡鸭鹅;地里种的蔬菜和粮食;或者给她说说她外孙的“淘气事”。

但是,母亲对我的爱和关怀是丝毫不少的,记得有次视频聊天后,看见我比之前瘦了好多,从此通话内容必不可少的话语是:让我多吃饭;每年家里的杏子、石榴成熟后,总是想方设法的捎给我吃……

作为农村妇女的母亲具备农村妇女特有的勤劳、善良、勤俭与坚强。所有的苦或累,能自己扛的,绝不让孩子承担。虽然她不富有,但也倾尽所有把能给予的都给了孩子们。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小时候在我的印象里,母亲一年到头都在忙碌着,不是忙地里,就是忙家里,感觉也只是在过年前后的那段时间里母亲才能放松一阵子。在亲戚朋友面前,母亲从来不“掉面”,虽然那时候还不宽裕,但是,村里或哪位亲戚有事情,总少不了母亲去帮一把。尤其是遇到谁家婚姻嫁娶之类的,母亲总被邀请到场去操持和帮忙。

还记得我生孩子那会儿,因为剖腹产后刀口感染,医院,母亲则是推掉家里一切事第医院里全程陪伴。那时只是感觉母亲在身边我心安,但是完全忽略了母亲一个月以来,照顾我与孩子的辛苦。现在想想心里很是自责与不安。记得再后来,因为工作,也因为母亲不能长时间在上海居住,就把女儿带回山西老家照顾,这一照顾就将近两年。也因为母亲的用心用情的照看,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我“教训”女儿时,年幼的女儿总是哭着对我说:你不是我妈,我姥姥才是我亲妈!我听了心里五味杂陈……我知道,母亲于我的恩情,我于母亲的亏欠,不是一星半点。“一场罕见的大雪,只下在母亲头上”,这句话,我忘记谁说的了,说得很“走心”。是呀,我们是看到了雪,但有谁去安抚这雪花?这雪里不知道深藏着多少个让我们眼睛泛红、鼻子泛酸的故事呀!厚爱无需多言。

现如今,老旧过时的手工缝制的棉袄已被各式各样的羽绒服、毛衣所代替,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而我仍对家里那件老棉袄情有独钟。记得去年春节,母亲特地让弟弟给我捎来了一件小花袄。我一边心疼母亲缝制的辛苦,一边更为能穿上母亲缝制的小棉袄而开心。虽然季节过了,上海的天气已经变暖了,但我仍迫不及待地穿上,感受了一下来自于母亲的温暖。

北方农村的冬天寒冷又漫长。尤其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要穿新棉衣。母亲为此每年总是种些棉花,以便留着做棉衣使用。临近过年,母亲则张罗着买棉布。现在我都能回忆起母亲熬夜给我们做棉袄棉裤的场景,好多个深夜,我一觉醒来,仍然能看到母亲在穿针引线的身影。母亲先把白天裁剪好的棉布铺平整,然后在上面均匀地铺上棉花,再用针线将内衬同外面的棉布固定好后,最后再用针线把他们缝合在一起。针线活是很费眼睛的,有时母亲会时不时揉揉眼睛,然后低头继续忙活,有时为了走针更顺滑,会把针在头发上蹭一蹭。她的神情在微弱的灯光下显得温柔、慈祥。一件棉袄缝制下来,这样的动作会重复很多次,也因为如此,我印象特别深刻,以至于我现在缝制物品的时候,总也模仿母亲穿针引线的动作。棉袄做好后,母亲总是让我们试穿,看合不合身,穿上新棉袄,感觉好暖啊,特别柔软,长短胖瘦正合适。那个年代,喜庆热闹的红底碎花小棉袄,结实又保暖,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那份温暖就像母亲的怀抱一样。

“母亲”牌小花袄,陪伴我度过了艰难而又欢快的童年时代。如今,我对它的特殊感情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醇厚。

我现在在公司里担任会计工作,平时很忙,再加上女儿正在念初二,是中考前的关键一年,功课特别紧张,所以我分身乏术,基本上差不多一两年才回老家一次。而每次回家总是来去匆匆,最长时间也没超过一个礼拜。待在家里的短短几天里,我都会像“赎罪”般的拼命帮父母干活,比如:一天三顿做饭加洗碗、给羊割草、喂鸡鸭鹅、房间里全方位扫除、清洗所有我认为该清洗的衣服和被套、当然地里的应季农活我也不错过,虽然很累,但是我心里却很快乐。我知道我的累远远比不上父母平日的苦。

●去年的中秋和国庆同一天,家与国碰杯,有些特别。仔细想想,一年到头也就两个团圆的节日,一个是年头的春节,一个是年中的中秋。但是由于新冠疫情,去年的两个团圆日子都没能回家乡见到日思夜想的父母。想到这里,心里顿生悲凉,也非常想念父母。

今年趁着休年假的机会,我终于带着女儿回到了许久未见的家乡,心里尤其的喜悦。在与父母相处的短暂日子里,总是像跟屁虫似地跟随在父母亲的身后,听他们聊聊蔬菜、说说粮食、谈谈即将建设好的、估摸很快就要搬迁入住的电梯房……自己的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叔叔婶婶、大哥嫂子,还有小时候的玩伴们,听着他们乡音味十足地叫着我的乳名,彼此间敞开心扉痛快地交谈着。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分享不完的事。我们的心挨得很近很近……

的确,让人留恋的,从来不是稍纵即逝的物质,而是其中的亲情牵挂。那情景比春风拂面还要沉醉,恍惚间,我感觉我从未离开过家乡……

在老家的那几天,每天晚餐时,灶膛里红红的火苗,灶台上的一锅热菜,陪着父母小酌一杯,生活便呈现了最美最幸福的姿态。

令人留恋的还有那些童年的闲暇时光,比如在故乡扫落叶的情景。那年月,落叶用途可多了,装起来作为小羊冬天的口粮,也可当烧饭用的柴火,若养猪的话也可在猪圈里放置一些给其保暖等。每次和小伙伴一起,拿上扫把和蛇皮袋就出发了。扫落叶的最佳地点是村东头那一大片树林里,因为树多,只要肯卖力气,不一会就可以收获满满。但是淘气爱玩的我们,每次在扫落叶的时候,都会携带我们的“秘密武器”,这“武器”也可以说工具,估计“现代”的孩子们都没见过,也就是用一枚大铁钉加绑一根很长的线,估计有2米左右,用铁钉来扎树叶,扎上几个树叶后把它们一起捋到后面的线上,直到线上全部都穿满了树叶,接着大伙开始“较量”看谁的长,然后就拖着长长的“树叶龙”奔跑玩耍……

有位诗人曾说过:有爸妈的地方就叫故乡。而我说,除了有爸妈等一众亲友在,还有对这片生我养我土地的一切记忆和牵绊,一想起深扎于脑海中的这份记忆,就让我沉醉不已。仿佛坐了时光列车,又回到了童年时光,坐在父亲宽厚的肩膀上轻轻荡着脚丫,稚嫩和清脆的笑声响彻庭院,亲情和欢乐触手可及……

本文来源:东方城乡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guzx.com/tgxfz/1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