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太谷区小白乡西炉村西部文明播报

西炉村位于晋中市太谷区小白乡境内,在小白乡有很多村的村名都是两两相对的,其中有大白就有小白,有上庄就有下庄,有上土河就有下土河,有东崖就有西崖,有东炉就有西炉。

去西炉走国道,到北阳往南拐,过西吾到上庄,然后有一段幽静的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在这段幽静之路的中段乡村公交站口往东直行到头,就到了西炉村的村委会。

村委会的对面是西炉村的关帝庙,关帝庙大殿前种有两坛牡丹,两坛芍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牡丹和芍药并称为“花中二绝”,这里的关帝庙用牡丹、芍药来诠释君臣有序。这几坛牡丹、芍药在谷雨前后先后开花,香飘四溢,云蒸霞蔚,更神奇的在于牡丹花人们动不得,而芍药花却不碍事。牡丹花只可远观,不可触摸,一旦有人触摸到,就会有青蛇串出,惊人魂魄,而芍药花即便有人触摸却也不会有蛇串出,直到有一年冬天,牡丹被盗,这一奇观才被打破。现在关帝庙的牡丹、芍药花都是新栽的,关帝的金身也是新塑的。

西炉村的旧庙宇除了关帝庙,还有遗存的古庙就只有三官庙了,现在它与民宅混在一起,站在三官庙前,如果不是本村人告诉你,你只会认为这只是一座破败的宅院,三官庙的门楣上写的不是三官庙,而是写的“西芦小学”,这里曾做过学堂,后来又做过村里的供销社。据《太谷县志》记载,古代西炉村、东炉村一直是浇铸钱币的地方。从三官庙旁的理发店走进庙里,一片荒芜,院里只留有一通碑,据村长说,三官庙还有老爷庙都有许多碑刻,后来都埋在庙前的空地上了。而这块保留的碑已被杂物所覆盖,当把杂物挪开,看到碑文时,证实了这里就是三官庙,这通碑立于民国十一年,即公元年。从《创建三官庙碑记》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重建三官庙的发起人基本上都是畅姓人士。

西炉村是太谷畅姓的主要聚集区,明洪武年间畅姓由洪洞迁到太谷西炉,已有多年的历史。西炉村曾建有畅氏宗祠,抗战时期被日本人一把火烧为了灰烬。上世纪50年代,村里把畅氏宗祠复垦为耕地时,曾有奇事发生。当时,村民每起一块砖,就会发现砖下不多不少正好有7条小蛇,后来起出的小蛇竟堆成了一座小山,让人惊骇不已。畅氏宗祠烧了,可畅氏的族谱、神轴虽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清”“文革”等艰险时刻,还是被村民冒险保留了下来。

据族谱记载,西炉村畅姓的始祖叫畅彦石,他们兄弟三人,一支去了祁县,一支去了沁县,而他来了太谷西炉。畅彦石以做豆腐为生,从他算起,“西炉豆腐”已有多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畅姓人,把“西炉豆腐”做成了品牌,当地流传着“上庄建了魁星阁,西炉出了豆腐客”的俗语,上庄的王家和西炉的豆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品评的对象。

年1月,太谷县第5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单公布,“西炉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名列其中。

做豆腐是西炉村家家都会的技艺,一般都是自己家做自己家吃,以前是推着石磨做豆腐,现在石磨已升级成了机器。现在“西炉豆腐”已开成商标在市场上出售。

“西炉豆腐”采用传统技艺,工序繁杂,用料讲究。“西炉豆腐”讲究豆子饱满、火候到位、工艺地道,所以做出来的豆腐才会细嫩,豆香原汁原味。为了保证豆腐的新鲜度,须提前将豆子浸泡10个小时,前一天晚上将豆腐做出来,次日一大早再把新鲜细嫩的豆腐拉到市场上去销售。西炉豆腐虽然卖得稍贵一点,但这丝毫不影响“西炉豆腐”的美誉。

从淮南王发明豆腐开始,豆腐就一直丰富着它的内涵,毛豆腐、豆腐脑、臭豆腐、干豆腐、豆腐皮、豆腐干、冻豆腐等等,现在又有了彩色豆腐,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饮食上的新体味。

作者/来源:秋爽书斋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guzx.com/tgxrw/14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