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太谷县 >> 太谷县介绍 >> 太原保卫战上

太原保卫战上

太原保卫战(上)

童屹立

“依城野战”计划的破产

中国军队弃守忻口以后,日军第5师团立即兵分三路,跟踪追击,直至进迫太原。而日军第20师团攻占阳泉、寿阳以后,又向榆次进军,有由南面包围太原的动向。这样,作为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太原,便处于晋北、晋东两路日军的夹击之下。

太原既是阎锡山统治山西20多年的首府,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民国建立以来,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太原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钢铁、煤炭、机械、电力、化学、建材、纺织、造纸、卷烟、火柴、皮革、面粉等轻重工业以及军火工业在内的多种门类、多种行业的近代工业体系。其中的太原兵工厂,到年中原大战之前,已发展成为拥有17个分厂,1.5万余人,多部机器及专用设备,能够生产轻重炮、迫击炮、步枪、机枪、冲锋枪以及数量巨大的各种炮弹、子弹的系统而又配套的军火企业。民国史上,太原兵工厂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全国最大的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不相上下,可成三足鼎立之势。正因为太原在当时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阎锡山自然不愿轻而易举地让给日本人。

太原街景

太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城东5公里处有罕山(又叫东山),高出太原城米,登上山头,即可俯瞰太原全城及其南北地区,为太原主要屏障。城西汾河以西6公里处,有石千峰一线高地。抗日战争爆发前,山西军民利用太原四周的地形,构筑了坚固的永久性工事。

早在忻口弃守之前,阎锡山鉴于晋东战事失利,就决定将晋北、晋东两方面的守军撤至太原附近,再利用太原四周的永久性工事阻击日军,待增援部队到达后与日军决战。接下来,阎锡山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把傅作义从忻口前线调回太原部署城防,并准备用第35军作为守城的基干部队。阎锡山之所以选择傅作义守太原,是看中了他的守城才能。因为傅作义守过天镇,特别是守过涿洲,素有守城名将之称。特别是在年,傅作义以一个师的兵力固守涿洲达3个月之久,终因弹尽粮绝才和张学良讲条件,和平退出涿洲。

第二件事是指示第二战区长官部参谋长朱绶光起草保卫太原的作战计划,以及军政机关撤退等方案。

朱绶光是一名资深的军事学专家,他根据阎锡山的意图和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在最短的时间内,即制定出了依城野战的计划(概要):

方针

本会战在利用太原四周既设阵地线,实行依城野战,以阻敌前进,消灭其兵力,待我后续兵团到达,再施行反攻夹击而聚歼之。

部署

以傅作义第35军及杨维垣第旅等部,连同地方保安部队一部死守太原城。以忻口方面退下来的各部据守太原北郊的既设工事,并派一部守汾河西岸高山工事;以娘子关撤退的各部据守太原以东的高山既设阵地,准备野战。

第三件事是阎锡山于11月1日令忻口大军南撤。据此,晋北忻口方面的作战部队于2日晚开始向指定地区转进。随后,晋东方面各部也奉命向太原东南既设阵地转移。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大门

4日下午,当中国军队纷纷向太原转进之际,阎锡山在太原绥靖公署大会议厅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太原防守事宜。阎锡山亲自主持。参会的有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黄绍竑,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山西省主席赵戴文,高级将领孙连仲、王靖国、李默庵、赵承绶、孙楚,阎的参谋长朱绶光,参谋处长楚溪春等人及各集团军司令部的参谋长等。会上阎锡山提出了他的保卫太原依城野战的设想。

出乎阎锡山意料的是,他的依城野战方案,受到黄绍竑等人的反对。黄绍竑并非认为太原附近的既设国防工事不应固守,而是认为忻口和娘子关两方面的部队正在败退,恐怕在未占领阵地之时就被敌压迫到太原城边来。万一那些部队站不住脚,被敌人压迫下来,前方后方许多人马都混杂在太原城区的盆地里,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不应该以野战来支持守城,而应以守城来支持野战部队的休整。即以守城部队坚守太原,娘子关方面部队撤至寿阳以南和榆次以东的山地收容整理。日军如直攻太原,则从敌侧后予以袭击。日军如向南进攻,则沿同蒲路东侧山地逐步撤向太谷、平遥。忻口方面的部队,除派一小部守北郊既设阵地作守城的警戒部队外(必要时撤过汾河以西),其余皆撤过汾河,占领汾河以西的高山地区,监视敌人,进行整顿,必要时则侧击敌人。这样,东、北两方面的撤退部队,既可休整又可牵制敌人攻击太原城,城内部队也可为城外部队的支援,相互策应。黄的上述意见,得到孙连仲、卫立煌的赞同,而晋绥军将领则对阎的计划不敢表示异议。阎锡山与黄绍竑各持己见,相持不下,会议开到深夜1点多钟仍无结果。最后阎锡山说:“军队已经行动了,要改变也无从改变了”。原来阎锡山在会前已给各部队总司令下达了命令。就这样,阎锡山在黄绍竑、卫立煌等人坚持异议的情况下,仍然作出了“依城野战”的太原守城作战部署。当晚,阎锡山便率其长官部匆匆离开太原,向交城县撤退。黄绍竑以阎不听他的意见,又看到战局不利之势业已形成,索性离开山西回到武汉转往浙江去了。

阎锡山虽然最后敲定了固守太原的战略方针,但黄绍竑、卫立煌均不赞成,而且阎锡山临阵先退,更引起黄、卫二人的不满,加之,因日军紧追不舍,立足不易,他们并未按阎锡山的计划行事。于是,从晋北撤下来的中央军各部至太原时,均未进入既定的防守阵地,而是绕城南撤。而晋绥军王靖国、孙楚、郭宗汾、陈长捷等人的队伍,从忻口撤退下来以后,指挥系统被打乱,指挥官掌握不住部队,都成了光杆司令。因此,这些部队到了太原根本停不下来,继续向南撤退,连收容集合都很难,又怎能组成野战部队呢?娘子关溃退的部队情况也是如此,他们根本不走太原,而是从晋东南方向撤走了。就这样,野战部队纷纷向南而去,只剩下太原守城部队在固守孤城。使得依城野战的作战计划成了一纸空文。

阎锡山视察东山

傅作义的守城部署

傅作义指挥的守城部队按照预定计划,于11月4日以前全部撤到太原市区,当即按照城防部署进行防守工作。守城部队,计有第35军的第旅(旅长孙兰峰)、第旅(旅长董其武),原第61军李服膺部的第旅(旅长杨维垣);第73师(代师长王思田)师部,独立第1旅陈庆华部。炮兵有第21团李柏庆部,炮兵第22团刘倚蘅部,炮垒大队(这些炮没有配备驮骡,不能移动)郝庆隆部和高射炮1个连。部队番号不少,但实际兵员不过1万余人,在周围40里的太原城圈布防,确实不敷分配。

第35军是守城的核心部队。该军是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军官的升迁调动,傅都亲手抓,排长以上的军官都由他自己挑选决定,所以指挥起来得心应手。第35军虽然训练有素,也有一定的作战经验,但两三个月来转战南北,又经过忻口战役的剧烈战斗,伤亡惨重,减员过半,名为2个旅,实际还不如战前的2个团。恰好此时,绥远国民兵司令袁庆曾带着刘景新的第团、许书庭的第团以及国民兵3个团,绕晋西北已到太原。傅作义便将第团归还第旅建制,另拨国民兵1个半团补充第旅;将刘景新的第团归还第旅建制,另拨国民兵1个半团补充第旅。经过补充之后,第35军的2个旅基本满员。但补充的新兵因缺乏训练,官兵之间、战士与战士之间,都互不相识,没有感情,实际上无补于事。

傅作义早已内定为太原城防指挥官,因此城防计划多采用其意见,并由其监督实施。他按太原地形判断:北面为敌必来之方向,东面有高地为敌必占之地区,西近汾河敌不易接近,南面不甚险要。于是,他把第35军全部力量布置在北、东两个主要方面,把其他部队摆在西、南两个次要方面。

按照傅作义的判断和意图,陈炳谦、叶启杰两位参谋长以及他们手下的参谋们把太原城守备区划分为四个地区:

(一)董其武第旅负责守备北城墙以及北郊工业区。李思温第团为该旅的左翼,其第1、3营布置在工业区北沿一条由东向西的沙河(涧河)的南岸占领阵地;第2营阵地在大北门关厢;远处为二线纵深配备,在城墙上下构筑工事;团指挥所在北关东边大院里。李国栋第团为旅之右翼,左接第团,右接第旅,在小北门内外分别占领阵地,加紧构筑工事。新从绥远整补的许书庭第团,为旅之预备队。另外,姚骊祥的新编第1团也归董其武指挥,布防于旱西门至大北门一带。

(二)孙兰峰第旅负责守备东城墙、东北城外黄国梁坟阵地以及东南城外郝庄、双塔寺阵地。该旅守东城墙的部队,从右起为刘景新第团(欠1个营)守备区,由城东南角(不含)至大东门(含);王雷震第团守备区,由大东门(不含)到小东门(含);袁庆荣第团(欠1个营)守备区,由小东门(不含)至城东北角(含)。东北城外黄国梁坟阵地,由袁庆荣第团的张惠源营防守。东南城外郝庄、双塔寺阵地,由刘景新第团的韩春富营防守。

(三)杨维垣第旅负责守备南城墙及城外满洲坟等地区。第团担任自西南城角起,经大南门至南城墙中央的防务;李在溪团长在城墙上配备2个营,另抽出实力较充足的李翕福营担任城外游击、侦察、警戒诸任务。该团指挥所设在大南门附近。第团(欠1个营)右翼衔接第团,左翼经新南门至东南城角之线布防,重点在新南门。该团指挥所设在新南门右后方不远的吕祖庙内。第旅旅指挥所与作为预备队的第团1个营暂住候家巷山西大学内,必要时可以随时移在新南门左边城墙跟掩蔽部,以利指挥作战。

(四)陈庆华新编独立第1旅负责守备西城墙。

另外,傅作义将炮垒大队固定配备在城墙中间的阵地上,又将2个炮兵团各以一部或大部配属第一线守城部队,进入城墙掩体。第35军骑兵连,放在汾河西岸,担任游动巡逻。其余所有无守城任务的各步兵部队编为总预备队,由傅作义自己掌握,准备随时支援第一线作战。

城内也作了必要的布置:傅作义为了维护太原城内治安,以第35军副军长曾延毅为太原城防戒严司令,负责确保太原城内的安全和秩序。

部署就绪后,傅作义于5日召集守城部队连长以上军官讲话,他说:“我们是依城野战的战略,要在野战部队的配合下,守住太原城,阻止敌人前进,好来掩护我军大部队和太原市人民的撤退,与物资的安全转移。我们守住太原城,等于在一个盖上盖子但还没有钉上钉子的棺材里。我们如果能守住太原城,就把棺材盖子给揭开了;否则,棺材盖子就被钉死了。”这表示了他守太原的决心。听者无不动容。

傅作义

阎锡山几年来虽向蒋中央政府领得大批国防工事费,但并没有完全用到工事构筑上面,太原防御工事,仅在城周要点构筑了一些钢筋混凝土重火器掩体,没有形成完整的防御阵地,晋北吃紧以后,警卫师杜春沂部,才征用民夫,开始构筑,也没完成。混凝土工事,有的才扎起钢筋,尚未浇灌混凝土,有的完成了一半,就撂下跑了。守城部队接替以后,才在敌机威胁下日夜赶做。防御阵地主要在城墙中部挖掘炮兵和轻重机枪掩体,在城墙上面构筑散兵阵地,形成浓密火网。城周围筑有交通壕、铁丝网等副防御工事,城外附近房屋拆除,扫清射界,各城门均以土麻袋封闭。城内巷战工事很少,因为炮兵阵地均设置在城墙内,所以射界与射程均受限制,主阵地只靠城墙一线,没有纵深配备,城墙一被突破,就无法收拾。

日军的进攻部署

11月5日下午,日军第5师团突破青龙镇附近第54师阵地以后,继续向太原追击。

当晚8时,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在黄寨镇战斗司令部下达了进攻太原的作战命令(太作命甲第64号),其要旨如下:

(一)兵团(即第5师团及其配属部队)当面之敌正向太原附近及其西南方地区退却。右追击队本日午后3时许击退思西村附近之敌,中央追击队同日击退青龙镇附近之敌,转入追击。

川岸兵团(第20师团)昨4日占领榆次,尔后以主力向介休追击。

(二)兵团如今属于第1军司令官指挥。

和川岸兵团的作战地境为观门前一杨家堡一汾河一线,线上属川岸兵团。

(三)兵团准备攻占太原,并以一部先向清源追击。

(四)长谷川部队(独立步兵第1联队)迅速进出汾河右岸,先向清源追击,尔后准备向汾阳追击。

(五)小堀部队(骑兵第5联队)先向清源追击,尔后准备沿惠渠南岸地区向汾阳东侧地区追击。

(六)篠原部队(混成第15旅团)集结于太原城西北侧汾河西岸地区,准备进攻太原城西正面。

和坂本部队的战斗地境为太原城西北端延伸。

(七)坂本部队(步兵第21旅团)于沙河北、西涧河及高地一线,准备进攻太原城北正面。

大场部队复归其建制。

特别是以大场部队之一部占领道场沟附近,掩护长野部队的进出。

(八)长野部队(步兵第11联队)于敦化坊、道场沟一线,准备进攻太原城东正面。

(九)萱岛部队(中国驻屯步兵第2联队)先集结于七府坟附近。特别是以有力的一部占领太原机场,并担任守备。

(十)攻击开始之时机另有命令。

(十一)武田部队(野炮兵第5联队)及小林部队(野炮兵第2联队)先集结于十里铺附近,准备协力太原城的攻击。

(十二)小林部队长在明6日晚以前呈报攻占太原城的炮兵使用相关意见。

以下略

接到上述命令后,日军步兵第21旅团从北侧,步兵第11联队从东侧,混成第15旅团从西侧,陆续向太原城进逼。而晋东方面的日军第20师团,占领榆次后,紧接着向西推进,相继占领了鸣谦镇、鸣李村、小店镇等地,切断了守军南下通路。这样,太原就陷于腹背受敌、四面被围的形势。

前哨战

11月6日拂晓,日军步兵第21旅团已迫近太原北城垣。中午时分,板垣师团长到达新城村,随即将战斗司令部设于该村。此时,板垣对太原城是志在必得,但作为著名的“中国通”,他仍试图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地占领太原城。因此,板垣下令日军各部在当日暂不进攻太原城,并作了两手准备,他一面命人赶印了若干份致太原守军的劝降书,并用飞机向太原城内空投散发;一面下令各部队加紧扫荡城外的守军,为日军接下来的攻城扫清障碍。午后0时30分,他下达了如下命令:

(一)太原城墙外尚有若干败残兵。

(二)兵团为准备攻占太原,应先扫灭该残敌。

(三)各围攻部队攻击当面的城外之敌,将其击灭。但禁止进入城内以及射击城墙及城内。

(四)武田部队协力坂本部队及萱岛部队的攻击。

当日下午,日军步兵第21、42联队分别向太原北郊工业区和东北城外黄国梁坟园的城厢前进阵地发起进攻,前哨战打响。

太原北郊工业区内,有高大厂房,各种建筑物,地形极为复杂。当时,该地的守军为第团第1、3两营。这2个营布置在沙河南岸占领阵地,中间有公路贯通南北,依公路第1营在右,第3营在左。各营占领阵地后,利用错综复杂的高大厂房和围墙,组成交叉火网,迎击日军。

经过一个下午的激战,第团第1、3营伤亡惨重。董其武看到这2个营过于突出,城内火力难予支援,形势不利,便命第1、3营撤回城内,仅留第2营防守大北关。当晚,第1、3营奉命撤回城内,只有第2营留在城外。团指挥所也撤至大北门里。第1营和第3营伤亡较重,回来的人不足半数,便作为该团的预备队,未再占领阵地。当天,守城东北黄国梁坟阵地的第团张惠源营,事前准备不够,受日军压迫,也提前返回城墙主阵地。

另一方面,太原守军对于日军的劝降书,轻蔑地不予理睬。至7日上午9时,板垣看到守军仍没有投降的征兆,遂决定次日拂晓开始攻城,重点指向太原城东、北正面,同时调整了进攻部署:

步兵第21旅团进攻太原城北正面东半部;混成第15旅团以一部进攻太原城北正面西半部;萱岛支队进攻太原城东正面;步兵第11联队作为预备队,于东涧河位置待机。另外,野炮兵第2联队(配属长岐部队及田村部队)实施城墙的破坏射击。

按照日军原来的计划,混成第15旅团进攻太原城西正面。但该旅团经过实地勘察后发现,太原城西正面附近湿地很多,行动不便。加上附近树木茂盛,对炮兵的观测也带来不良的影响。而日军炮兵对太原北正面的射击较为方便,步炮的协同也比较容易。因此,该旅团将步兵第30联队(欠第3大队)及伊藤支队作为左翼队,准备攻击太原城北正面西半部。同时以骑兵第2联队以及步兵第16联队一部守备汾河桥梁。

此时,日军第5师团以主力占领了太原城东北享堂村、黄国梁坟和太原城正北兵工厂,作为攻击准备阵地,又利用其制空权,以飞机在太原城上空盘旋轰炸。近百门山、野炮和毫米榴弹炮,也从四周向太原城猛烈轰击,以杀伤守城官兵和摧毁城防工事。经过一整天飞机的破坏性连续轰炸和炮兵的集中射击,三丈六尺高的太原城墙,已经成了不满两丈的土坡坡。人走上去,虚土没了膝盖骨,行动十分困难。

当日,日军在空袭、炮击太原城的同时,还向留在城外大北关的守军第团第2营发起进攻。自清晨开始,在大北门外的第2营,连续击退日军的几次进犯。中午,大批日军猛扑而来,战斗极为激烈,第2营官兵经过英勇抵抗后,撤至关厢,依据街道两侧房屋,进行巷战。一两小时以后,又转到无工事设施的城壕内外,与日军死拼。守军城上部队也用密集火力予以支援。城墙上官兵看到,第4连连长张福元(黎城县人),战斗在最后关头,几个日军端着枪接近到他只有四五步时,他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第5连排长李万胜(河北献县人)和杨庚东(河北南宫人)在指挥战斗中,和许多士兵都英勇牺牲了。机枪连排长张明轩(山西汾城县人)在同士兵抢运机枪时牺牲。最后,第2营的残余官兵全部退入大北门。至此,太原的外围据点全部失守,太原城墙赤裸裸地摆在了日军面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guzx.com/tgxjs/13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